第一章. 王府史诗衡王桥1-4回
类别:刘沂生 作者:guanli 日期:2014-03-31 18:29:13
前言
衡王桥,横跨南阳河,贯通王府路。似巨龙天降,如长虹卧波。莫道矮枝难栖凤,敢诩华夏称唯我。伫立桥头,远望云门滴苍翠,近闻洋溪流潺潺,令人心旷神怡,乐而忘返。
衡王桥栏板,精工雕刻衡王府轶事,左右各三十二组,北来高朋北浏览,南来嘉宾南欣赏。板雕之轶事,自恭王就藩青州始,及王府被查抄止。凝王家喜、怒、哀、乐于一桥,融知识、教育、情趣于一体。重温王府兴亡梦,再现王府盛衰史。
桥栏板雕刻面世,蒙青州市政府筹谋,指挥部万金亮、高 华、王健君、夏名采调遣,作家刘沂生殚精撰文,工艺师丁岱宗、房徳石等精工绘制,衡王后人霰旭亮、王府贡品糕点师“黄带脱”后人脱宝光、脱安利与王府贡品糕点师“黄带刘”后人刘福波、刘健萍、刘健敏、刘健颖等鼎力支持。
群策绘宏图,辛苦当代,泽及未来,济世以醒人。
第一回 王府藩青州
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(一四八七),朱见深封其七子朱佑楎为衡王。孝宗弘治十二年(一四九九),王爷就藩于青州,开拓东、西兵营,建造衡王府。王府占地一点三平方公里,规模浩大,富丽堂皇,堪与帝阙媲美。设四门,即东新华门、西新华门 、北后宰门与南午朝门。
穿越两座石雕坊门,跨过雕栏碧云桥,即是王府正门。朱墙翠瓦,巍然屹立。府门前石狮蹲坐,高大威武,堪称天下第一狮。进入大门,两厢是长吏司、内掌司、审理所、典善所、奉祠所、典宝所、纪善所、良医所、公证所等。除王府正堂外,尚有王后宫、郡主楼,以及嫔妃院。
衡王共传六代七王,即恭王朱佑楎、庄王朱厚燆、康王朱载圭、安王朱载封、定王朱翊镬、宪王朱常氵庶、末代王朱由棷,计一百五十九载。
满人入主中原,衡王府被查抄,宗族十一人遭斩,堂皇王府被夷为平地。自此始:一代辉煌付流水,笙歌艳舞无处寻。
第二回 衡王诸藩范
衡王朱佑楎,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,成化十五年(一四七九)十月二十五日临世。弘治十二年(一四九九)就藩青州府,于南阳城内建衡王府。
朱佑楎就藩青州,礼贤下士,乐善好施。暇居斋宫,手不释卷。精于书法,四体皆工。王爷虔信道教,驼山昊天宫珍存“昊天宫碑”,其碑额即其真迹。弘治皇帝誉其为“诸藩之范”,颁旨褒奖之。佑楎深爱青州,极赞青州之美。一日登临望春楼,举目四顾,喜形于色,抒怀畅吟曰:“远望三山叠苍翠,近闻二水流潺潺。范公亭里听遗训,昊天宫中悟道禅。”
衡王故于嘉靖十七年(一五三八),享年五十九岁,封谥恭王,葬于青州西南石沟河北岸、三阳山南麓。
衡王陵背山面水,与白云为伍,同蓝天为伴,远听松涛滚滚,近闻溪水潺潺,确为风水宝地。王陵高峻,城墙环绕。翠柏成荫,碧草铺地。墓道拾级而上,石兽恭立两旁,器宇轩昂,气派非凡。
第三回 善报转世王
成化年间,大明昌盛,四海宾服。青州古都,山明水秀,人杰地灵,遐迩闻名。
南阳城里寿星巷,居住一位长者,姓王名衡。王衡孤独度日,好善乐施,慈悲为怀。王衡笃信佛法,身体力行。修桥铺路,济贫布僧。待其暮年,忽染重疾。经年卧床,神志不清。弥留之际,适逢巡抚巡青。闻其事,知其情,亲临病榻探视之。巡抚感其善,悯其终,咬破中指,于其背血书:王衡行好好难见。
恰值此刻,宪宗朱见深七子落草,其背有“王衡行好好难见”字迹,且奋啼不止。御医百方难调,张榜求治。巡抚返都,揭榜临视之。抚其首曰:“生前善举,终得回报,何悲之有?难舍青州乎?”
皇子闻言,啼哭顿止,抿嘴微笑。于是乎,宪宗为其取名“衡王”,藩封于青州。令其复返故土,显赫乡里。此即为:莫惧事不公,头上有神明。善恶必有报,兴许于来生。
第四回 衡王拜逄山
逄伯陵,商代逄国诸侯,都于临巨(今之临朐),辖地大致为今之青州、昌乐、临朐、寿光与临淄诸域地。逄伯陵外甥杨骥谋反,商王派其前往平叛。杨骥设“悬羊击鼓”与“饿马刨槽”阵退避,不与迎战;逄伯陵未完成商王使命,于逄山顶跳崖殉职,被玉皇大帝封为逄山公。青州逄山,为华夏忠孝策源地之一。
恭王朱佑楎就藩青州后,所为第一要事即祭拜逄公。他于逄山下逄公祠祭拜逄公时,祈祷逄公指点为王旺族之道,并祈其明示自己百年后安息之所。
衡王登逄山游览商代古战场,因困乏睡于山顶巨石板之上,梦逄公授其偈语曰:“王业求安勿称雄,金鸡隐处可安灵。待到圆月西沉时,遍地浊溪化清流”。
梦醒后,衡王随锦鸡寻觅将来安灵之地,最终将陵寝选在三阳山向阳坡,即今逄山西北向之衡王陵,当地人称其为“王坟”。
上一篇:邢爱霞老师流泪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