滚石溜中隐兵马 欲靖王侧举义旗
血战沙场志昂扬,
忠心报国赤胆肠。
一旦落入奸佞手,
状告无门悲下场。
此叹,有感于良将杨骥获罪遭斩而发。
华夏大地,一直是王者专权。当帝王们开创基业时,他们需要忠臣良将们的鼎力支持,对忠臣良将敬重有加。一旦大权在握,忠臣良将便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,千方百计地将他们剔除。何者?忠臣良将不顺眼,不听话,不能百依百顺。于是,便产生了忠臣不得好死的结局。
杨骥的悲惨结局,即是后代忠臣良将们的明鉴。
闲事议过,书接上回。
俗话说“吉人自有天相”。相杨骥的不是“天”,而是杨二郎的哮天犬。
杨将军回朝述职,路见不平,援手救美,招来了意想不到的杀身横祸。临刑前吉星降临,哮天犬闯刑场救走了他。他骑在哮天犬的背上,穿云钻雾,犹如坐轿似地颤颤悠悠,颤得他昏昏欲睡。
朦胧间,有人对他说:“主人醒来。请移驾。”
杨骥睁开朦胧睡眼看时,飞犬已经降落在一条沟溜里。这条沟溜,四周环山,仰望只见一线天。上看不见源头,下瞧不见溜尾。溜底清水长流,溜沿碧树掩隐,好一处恬静而隐蔽的境地,简直是一方世外桃源。
杨骥不解地问:“你是何方神圣?”
“我是犬奴,你是我的主人。”飞犬答道。
“你的主人?”杨骥疑惑地问。
“不错。你本是上界赫赫有名的战神,因触怒玉皇被贬下凡为人的。”飞犬解释说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杨骥恍然大悟。又问道,“此地是何去处?”
“这里是滚石溜,离你们扬善屯不甚远。”飞犬如实回复。
杨骥不解,摇摇头。又问:“你带我来这里干什吗?”
“逃生,避难;拜师,学艺;精忠,报国。”飞犬回答得很简洁。
杨骥对飞犬的话似懂不懂,问:“拜师学艺?师傅在哪里?”
还没有等飞犬答话,溜沿上碧树葱茏掩隐处传来了歌吟声:
荷花超前开,
预报贵人来。
商朝值衰日,
盛世何时再。
“哈哈哈,何人打扰老夫的清修?”吟罢,有人扬声问。
“愚谷子先生,我是小犬,给你带来一个徒弟。”飞犬含笑回道。
“徒弟?就你多事!”愚谷子不乐地责备道。
“ 嘻嘻……你曾对我家主人说“既为世上人,应问世上事”嘛,怎么该管的又不管了呢?”飞犬反驳说。
杨二郎因为劈山救母,与玉皇大帝感情不合,虽然是玉皇的得力战神,却是听调不听宣,长期流落于民间,享受凡人们的供奉。
愚谷子原本是商汤王的一员开国将军,笃信二郎神,经常到二郎庙叩拜杨二郎。二郎感其诚,与他现身交往,并传授他修仙之道与交兵征战的阵法。于是,愚谷子离开朝廷,过起了隐居避世的修行岁月。
杨二郎与愚谷子虽然是仙凡两界,却是一对好朋友,来往甚为频繁,因而哮天犬与愚谷子甚为熟悉,说起话来也较为随便些。
“哈哈哈,就你有理。看二郎君把你惯的,说话没大没小。”愚谷子笑哈哈地说,“带来见我。”
“嘻嘻嘻,我就知道愚谷先生有一副爱国热肠。”飞犬也乐了。
“贫嘴。还不收了你的法相,叫人看了讨厌。”愚谷子训诫说。
“是,先生。”哮天犬很听话,收了自己的法相,俨然是一条精灵的猎犬,摇头摆尾,甚是可爱。
哮天犬在前面带路,杨骥紧随其后。他们攀上峪沟沿,迎面是一方荷花池。荷花池畔有一棵垂柳,柳枝依依,随风摆动。垂柳下有一块巨大顽石,黑不溜秋,无角无棱。顽石中裂,有一条不窄的缝隙。
目下正值五月中旬,按照常例,还不是荷花盛开的季节。然而,此池塘里的荷花,却已经争艳怒放、芳香扑鼻、沁人肺腑了,无怪乎愚谷子歌吟“荷花超前开”呐。
转过荷花池,一条小径通往丛林。丛林深处有三间茅屋隐约可见,茅屋前鸡鸣声声,好似在欢迎远方来的客人。
待他们来到茅屋前时,愚谷子先生已经降阶相迎。
愚谷子个头不高,白髯飘胸,清癯健朗,看不出他有多大的寿龄。杨骥心里明白,这是一位世外高人,不可小瞧。于是,他朗声言道:“师傅在上,请受徒儿一拜。”
说完,杨骥规规矩矩地拜了下去。愚谷子先生也不谦让,笑嘻嘻地接受杨骥的跪礼。
滚石溜中水长流,
花落花开几度秋。
滚石溜距离扬善屯只有几十里地,因为是钦犯,杨骥不敢回家探望父母,父母也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。
愚谷与杨骥师徒之间很默契,一个倾囊传授,一个刻苦习学,无用几年时日,杨骥的本领已大有长进,除术法外,冲锋布阵样样精通。
他们师徒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,即都是商王的忠诚臣子,都不满当今商王的昏庸,都为国家的衰败忧虑。
他们认为,臣庸庸一个,君昏昏一窝。国家的盛衰,国君是关键。杨骥勇武好胜,主张除贪佞,靖君侧,恤百姓,振丘商。总之,他主张兵谏勤王,促使商朝中兴。
对此,愚谷没有鼓动,也没有阻止,只是告诫杨骥: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三者缺一不能成事。”
在愚谷的默许下,杨骥开始招兵买马,操练备战。于是,隐蔽的滚石溜一跃成为神秘的练兵营地。
当时的商朝,依然属于部落联盟国家,诸侯国林立。想当年诸侯国群起响应商汤王,一举推翻夏朝。而今的商昭王昏庸无能,对外不能强国,外夷时时骚扰;对内不能睦族,对诸侯国横征暴敛,连向诸侯国硬选秀女的丑事他都干得出来。因而,外族频频入侵,诸侯国蠢蠢欲反。商朝,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中。
杨骥的兵力渐渐壮大,狭窄的沟溜已经不适应操兵练武。于是,他将兵营搬上了沟溜南侧的一座山峰。这座山峰,当时没有名号,就是而今的逄山。
逄山,非指一座孤山头,它的主峰是统领峰。逄山主峰南连而今的方山,西接而今的插旗山,北衔而今的玲珑山,西统而今的笔架山。
逄山主峰顶部,宽敞而平坦。山顶上建有数百间石头住房,制作了许多捣米的石臼与拴马的石桩。 顶部中央,还开辟了跑马场,专供训练战马用。
逄山兵营的周围,砌有干鍤的石头围墙。围墙上设有南寨门、东寨门与西寨门,别无出口。像这样的兵寨,在那武器简陋的年代里,可谓易守难攻,固若金汤。
待兵多将广、训练有素之后,杨骥急于亮出旗号造反勤王。然而,师傅愚谷子不应口,告诫杨骥说:“目下只有地利,需要联合各方诸侯国义军,还得等候天时。我观天象,目前不宜轻动。”
这个杨骥呐:
刀口滚过愈坚强,
跃跃欲试想勤王。
箭在弦上蓄意发,
只待吉时赴战场。
举旗勤王,杨骥心急火燎。师傅愚谷呢,却是心静无波。
正当此时,师傅将杨骥唤到面前,对他言道:“骥儿,你我师缘已尽,为师即将离去。”
杨骥愕然,惊问道:“师傅,徒儿需要你的佐助,何以要离去?”
“人各有志,为师已不慕富贵,只望清净。此处杀气太重,为师将另觅净土安身。”愚谷由衷地说。
哮天犬私自下界,怕遭玉帝的责罚,不敢返回天庭,一直跟在杨骥的身边。当它听到愚谷将要离去的话语后,涩泪直涌,蹲坐于地,前爪相抱,逞作揖状。
愚谷子的脾气很古怪,杨骥知道强留不住。于是,他跪拜于地,连叩六个响头,哽咽地问道:“师傅此去,不知何日复聚。请师傅垂教,徒儿何时可以举旗起事勤王。”
愚谷子微微一笑,轻吟一联曰:
垂柳戏波时辰到,
石头开花可兴兵。
闻听师傅吟的偈语,杨骥苦思冥想,总是不甚明了。于是,他又乞求道:“徒儿愚笨,请师父明教。”
愚谷将脸一绷,不耐烦地说:“百合。鱼吻。此为天机,日后自有验证。”
杨骥愈加不明白,待他举首欲待再问时,哪里还有师傅的踪影?愚谷子早已不知去向了。杨骥无奈,只得向空遥拜致礼。
师傅走了,杨骥觉得失去了主心骨。他怀念师傅,操练兵马之余暇,经常带领哮天犬下山,来师傅的隐居茅舍转一转,看一看。
第二年孟夏,杨骥又来师傅的茅舍散心,哮天犬在前面开路,他跟在后面,再后面还有诸多卫士相随。
杨骥刚翻上沟沿,忽然传来哮天犬的“汪汪”嚎叫声。他紧行几步,赶到荷花池边。向池旁那块顽石上一看,惊得目瞪口呆:顽石的裂缝中长出一株山百合,高雅纯洁的白色百合花正在怒放,花随风摆,清香缕缕传来。
“‘石头开花可兴兵’。师傅没有骗我,我们的石头开花了。‘百事合意’,我可以起兵勤王了!”杨骥兴高采烈,手舞足蹈。
高兴之余,杨骥又忧郁起来,师父说的“垂柳戏波时辰到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忧郁间,一抬头看到顽石旁边那棵趴趴柳树,有不少柳条垂向池水面,只是距离水面尚远罢了。他恍然大悟,惊喜地自语道:“不错!柳丝垂池,到达水面自然会戏波的。”
杨骥已经迫不及待,他令卫士爬到柳树上,将石块用草绳吊起来,拴在柳枝上,拽着柳枝下沉。那被石块拽折的柳枝,虽然暂时还达不到水面,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成功的。看到自己的杰作,杨骥偷偷地笑了。
大雁北归草成茵,
花开花落又一春。
又一年新春到了,滚石峪两岸桃花盛开,彩蝶缤纷。杨骥来巡视荷花池,垂柳枝条距离水面还有一尺多。他,垂头丧气地离去。
夏天到了,因为忙于寨务,杨骥好久没有去师傅的草舍了。有一天,哮天犬跑到他的面前,向他摇头摆尾,直呜呜。而后,撩开爪子,向着山寨下奔去。杨骥猜想,哮天犬一定有什么要事。于是,他也随着哮天犬下了山寨。来到溜沟畔的荷花池一看,啊,有一条垂柳的枝梢已经触到水面。一群游鱼以为柳叶是鱼饵,正在争相吸吮着。
“师傅,垂柳戏波了!”杨骥非常兴奋,向着苍穹大声呼喊。
第二天早上,逄山寨里战鼓雷鸣,喊声滔滔,举行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。此刻,杨骥王冠压顶,王袍裹体,被义军拥载为“真龙大王”,提出了“反腐救国,除佞兴商”的响亮口号。这座山,当年被义军称为“真龙山”。
有谣曰:“逄山高,高不过方山腰。”逄山的南峰,是义军大本营的哨所,防范敌人偷袭,号称“哨防山”,后世演绎为“方山”。其日方山山巅点燃了烽火,宣告逄山起义。
逄山的西峰,与主峰隔壑相望,其日并排插着五面战旗:中间一面最大,上书“替天行道”;两边的四面旗略微小些,依次写着“除奸佞”、“靖君侧”、“恤黎民”与“兴丘商”字样。战旗迎风招展,发出哗啦啦的响声。这,就是“插旗山”名字的由来。
逄山的北峰,距离逄山较远些,迤逦十来里,是逄山大本营的北哨所。此刻,山巅上也竖起了三面战旗。那飘飘旗面上隐约可见“替天行道”、“铲侫锄奸”与“振我丘商”的字体。因为杨骥被尊为“真龙大王”,这座山便取名为“临龙山”,后世则演绎为“玲珑山”。
通观杨骥起义的口号,不难看出,他是属于反贪卫国、勤王保商的改革派,并非反商灭国的叛逆之徒。因此,他虽然遭到当代君王的讨伐,却受到后代君主们的尊崇。
逄山起义可写的事项颇多,在此无需一一累述。目睹杨骥造反的事,岂不令人感叹:
君不自洁自招祸,
民虽能忍忍有度。
国亡族败咎自取,
即使神仙也难助。